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党建联建作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形式,不仅是组织方式的拓展,更是治理能力的提升。高校党委应立足实际、系统谋划,创新完善党建联建的机制设计和实践路径,真正让党建成为驱动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红色引擎”。
强化系统思维,夯实党建联建的组织基础。党建联建要实现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的转变,须在组织机制上做好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突出顶层设计、完善联建机制。学校党委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党建联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联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合作对象、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同步完善组织协作机制、沟通协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人才交流机制,实现联建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的闭环管理,打造参与广泛化、方向精准化、形式多元化、成果长效化的联建工作模式。优化组织体系、促进协同互动。积极发挥省级以上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和“强国行”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校内外双线推进、党组织三级联动、党员分类参与”的组织体系,通过共建党员活动阵地、联合开展组织生活、共同举办主题党日等方式,推进校地、校企、校际党组织之间形成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强化基层执行、确保任务落地。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制定“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通过签订联建协议、建立联合工作组、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构建“供需对接、资源整合、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常态化合作模式,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全域协同”的联建新格局。
推动资源整合,拓展党建联建的功能路径。党建联建的核心在于通过组织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关键要在理论教育、实践创新和机制保障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发挥红色优势、强化思政引领。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共建党性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网上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教育体验;合作开发红色文化课程、编写教育读本、创排文艺作品,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紧扣学科特色、推动创新协同。围绕学校水利环境海洋、集成电路与芯片制造等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党组织开展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难题联解,探索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党建工作在创新融合中的方向引领、精神塑造和服务保障功能。立足立德树人、拓展工作载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和“百名博士(教授)进百企”行动,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联育新路径。通过平台化建设,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践基地等实体平台,为长期合作提供支撑;通过联盟化发展,组建跨单位、跨领域的协同育人联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完善治理机制,提升党建联建的实施效能。党建联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责任体系和评价体系。明确目标导向、聚焦育人根本。围绕党的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联建工作不偏离方向、不流于形式。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将党建联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通过定期督查、年度考评、述职评议等方式,对联建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成效显著的联建项目、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实效转化、推动融合发展。要通过联建促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建强、发展强”的良性循环,真正把党建联建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鲁东大学党委书记 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