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鲁大要闻

    鲁大要闻

    我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
    日期:2025-11-11 阅读:
    打印

    2025年11月7日至9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我校举办。一级巡视员、山东省政府参事郭永军,山东省政府参事刘德增,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毕研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中国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项江涛等出席活动。

    毕研强在致辞中代表鲁东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精神,扎根齐鲁大地,深耕教育沃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表示,鲁东大学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民俗学会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深化民俗文化研究,强化民俗文化教育,为培养更多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推动全省民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士闪在致辞中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山东省民俗学会在学术交流、成果发表、重大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鼓励全省民俗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进一步在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做出更大贡献,努力为构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增砖添瓦,共同开创民俗学学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辉煌。

    开幕式上,郭永军,张士闪,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马新,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共同为“山东省民俗学会传统锔艺专业委员会”揭牌。耿海胜担任专委会主任。

    青岛城市学院李伟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毛晓帅、烟台大学李晓宁、鲁东大学林琳等四位学者分别以《在地方叙事中理解“民俗肌理”——青岛市城阳区社区志书写体会》《失地农民的艺术交流实践与社会适应——以信阳市固始县E社区为例》《作为礼乐民间实践的民俗艺术:军户移民社会的文化身份感研究——山东海阳地区“逗秧歌”节庆传统考察》《非遗视域下高校助推地方戏曲创新性发展的联动机制建设——以吕剧为个案》为题作主旨报告。

    大会设置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年画艺术研究、民间舞蹈研究、民间戏曲与民间音乐研究、海外民俗文化研究等八个分论坛。专家学者们围绕议题发表精彩演讲,展开热烈讨论,学术氛围浓厚。

    大会颁发了山东省民俗学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此次活动由山东省民俗学会、我校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岛大学、广西艺术学院、聊城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国内外5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艺术学院 通讯员:刘晓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