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鲁大要闻

鲁大要闻

【党代会巡礼】历史文化学院:传承红烛精神 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日期:2022-12-08 阅读:
打印

历史文化学院成立30多年来,始终秉承红烛精神,发挥历史学传统特色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历史文化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风貌,做出了新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建引领,提升学院管理新高度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以“学院事业即是党的事业,党建工作成果要靠事业发展来体现”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人才团队建设为抓手,打牢学科专业建设根基,党政同频,推进学院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党员教师获批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真正成为中坚力量。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廉政文化月”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作品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以党建为引领,学院党委夯实学院管理根基,推动理论学习与融合共建、素质拓展相结合,形成了“风正、心齐、气顺”的工作氛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积极争取中国史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中外文明互鉴”省重点研究基地,全员动员准备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评估,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证工作。

学院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对高层次专家的政治引领,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同频共振,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实际举措,确保党建在学科建设、人才工作中落细落实。五年来,学院引进和培养博士人才15人,均已成为学院发展的骨干和后备军。

名师辈出,红烛精神薪火相传

历史文化学院以“尚德乐学”为院训,全体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相继涌现出了李衡眉、李永璞、林治理、俞祖华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师德楷模。“杏坛名师”李衡眉教授“愿做一支小小的红烛,哪怕生命缩短一半,也要将两头点燃”,成为“红色鲁东”记忆的重要象征;李永璞教授视史料为生命,初心不改几十年,编纂500万字史料专著,创建了国家级学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林治理教授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俞祖华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2018年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突出贡献专家、齐鲁英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等多名专家学者。

学术育人,学生素养明显提升

学院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言教与身教并重。五年来,100余名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名学生在学术会议上发言,90余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怀培安的《优生强身尚武:近代身体史视阈下的民族复兴思想》发表在《人文杂志》(CSSCI期刊)2020年第8期,被《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3期转载,并被“近代中国网”等网站转载。学生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18篇,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4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5篇。

学生在教学技能比赛和其他学科竞赛中屡次获奖。《齐瓦当树木纹含义新解》获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比赛一等奖。《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觉醒”话语——以<向导>周报为视角》入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记忆”专题论坛。在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学科教学(历史)全国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教学相长,教学科研屡创佳绩

聚焦立德树人,注重基础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相互衔接,整体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中国现代史》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学院初步构建起历史学专业一流课程群。《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与国家级社科社团,打造中国史一流课程群》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学院立足资源整合,推动教育内容、培养机制和资源相互渗透和共享。通过交叉融合,打通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部分研究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形成了具有历史文化学院鲜明特色的研究生渗透式培养模式。2018年,《重视“四贯穿、四结合、四并举”,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学科专业建设》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11项,出版著作12部,获省社科成果优秀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建有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项目),包括历史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基地(“十二五”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和国家级学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2017年,“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十三五”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被教育部列为重点联系的35家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之一。

推动“五史”研究,思政教育结出硕果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充分发挥中国史学科优势,推动“五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平台,建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二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交流机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以挂靠学科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家级学会为平台,增进学界“五史”史料研究与学科思政教育的资源整合。2020年7月15日,学校在历史文化学院举行“加强史料研究,服务‘四史’教育”座谈会,全面推进“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近两年来,学院教师围绕“五史”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2021年和2022年举办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系列活动,主题分别是“传承与创新: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院将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精神,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