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一个支教梦?或许是因为多年来受家庭的熏陶与影响,又或许,是偶然看到一段支教纪录片之后,视频中遥远的大山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回响在我的耳畔,孩子们热切的笑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想到了一颗颗需要被人呵护的幼小心灵。
曾经,我像很多人一样只是在想,但那个夏天,我真的在做,我从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官网上看到了“海子计划”支教组织,经过精心准备,我如愿加入了支教队伍。在青海省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和日乡叶贡村,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难忘的支教生活。
我带着兴奋、紧张和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列车。三十多个小时,我看见连硬座票都没买到的老人蜷缩在车厢连接处,看见夜里男子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披在妻儿的身上,看见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愫。那一幕幕,让我重新去审视和思考自己。
三千多公里的车程,我饱览了祖国大地的壮美风景,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备课内容。然而,随着列车不断地行驶,坐在硬座上长期不得舒展的身体,开始感觉到疲惫、困倦,最后甚至有些麻木……
终于,我到达了支教点,那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藏民们用最直接、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迎接我们,被挂上哈达的那一刻,我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难以言喻的亲切感。藏族的孩子,带着真挚的笑容将摘来的野花插在我们的帽子上,那是一种被爱笼罩和幸福降临的快乐。
在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和日乡叶贡村,由于手机信号微弱,每次想和家里人联系或者想看看最近的新闻,我总要爬到高山之上,举着手机,以求得微弱的信号。由于信号不佳,我准备的很多网上教学的内容,都没能展示给孩子们。但也得益于微弱的信号,我发现自己渐渐地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很多社交媒体所绑架,开始能静下心,摒弃喧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正式支教之前,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但真正进行教学之后,我才发现现实的教学与理想中的教学差异颇大。学生们的基础十分薄弱,之前准备的课堂内容由于难度不匹配于孩子们的实际水平,需要全部推翻重新设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所讲授的内容,我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放慢语速并不断重复。教室的基础设施简陋,不仅没有黑板、投影仪,而且教室隔音效果很差,为了让孩子们尽量不受到隔壁教室的声音干扰,我需要一直放大声音,加上高原上空气稀薄,我在讲台上常常气喘吁吁地说不出话,每次长时间的连堂课,都是对我身体素质的极大考验。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不能给我及时的反馈,我时常无法把握他们到底明白与否……这些都令我苦恼不已,后来领队老师告诉我:“不要害怕课堂上的沉默,有时沉默意味着他们在思考,你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础知识,我偶尔会给他们讲讲诗词,也会讲讲烟台和大海。有一次,在课堂上,他们问我:“老师,说说你的梦想吧!”我说:“我之前的梦想是来支教,现在的梦想是想让你们喜欢语文,就算我一个月以后不再继续陪伴你们,我也希望这一个月来教给你们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到你们以后的学习生活。”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澄澈的眼神时,仿佛能看见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他们是一群就算我已经说了“下课了”也不愿意离开教室并把目光聚集在我身上的孩子。
支教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也很快乐。我在他们身上得到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多,无论是学生朝我飞奔而来把零食塞进我的手里,还是迎面遇到的学生对我鞠躬问好时的那声“老师好”……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在支教工作的最后一天,学生们在篝火晚会上为我们唱了《感恩的心》,我很用力地在笑,就是为了掩盖我朦胧的眼睛。走的那天,孩子们凌晨四点就守在我的宿舍门口,红着眼问我们:“老师,你们还回来吗?”正当我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回答时,一个叫西热卓玛的孩子,突然抱走了我怀里的玩偶,她说:“老师,我以前打算读到初三就跟着父母放牛羊了,可自从你们来了,我觉得读书真好,我要上大学,并且要到烟台去上大学,以玩偶为证。”西热卓玛的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
在藏区,许多家庭的生活都很艰苦,他们的收入只够维持最基础的温饱,很多像西热卓玛这样的孩子还需要替家里放牧,一直以来,她们并不能完全地投入学业。因此,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我希望他们可以拥有选择权,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想到小时候的自己,父母再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整个家庭为了我的学业付出难以估量的精力和财力。但当初的我还是有些不懂事,时常懈怠。在这里,我看见这群孩子们,看见他们眼睛里求知的欲望,看见他们为了读书付出的百倍努力。我心有戚戚,一定要给孩子们更多的爱和帮助,也更明白自己应该带着梦想奔跑,带着坚持努力成长。
因为热爱,所以值得。这短短一个月的支教生活,让我感受到自己心中对老师这份职业和对孩子们的热情与爱。相遇在盛夏,支教趁年华,愿我们能携起手来,一起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